1. <ruby id="2nt17"><table id="2nt17"></table></ruby><listing id="2nt17"><thead id="2nt17"></thead></listing>
    <ruby id="2nt17"><table id="2nt17"></table></ruby>
    <strong id="2nt17"></strong>
    <li id="2nt17"></li>

        1. 2024 開年,他們在爾濱聊 AI

          摘要

          自 ChatGPT 發布以來,「天天科技革命,日日文藝復興,每天都很焦慮」。

          在 2024 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年會上,一位 AI 產業科學家的心聲引起現場企業家的共鳴。尤其 OpenAI 在 10 天前發布的 Sora 模型,再次體現出「斷層性」領先時,2024 科技領域的 AI 進程又多了一些不確定和興奮。

          2 月 22 日,在 2024 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年會現場,唯一一場聚焦 AI 話題的專場——「創新引領未來,當 AI 成為助手」座無虛席。圍繞「一日千里」的 AI 技術變革,與會者討論了當下熱門的落地應用場景、以及 2024 年 AI 應用落地的最新趨勢。

          在協同辦公領域,人機交互正在由人適應機器,轉變為機器適應人。釘釘總裁葉軍認為,一個更人性化的交互方式,一個更懂「你」的 AI 智能助理已經來到我們身邊。

          腦虎科技創始人彭雷比喻,AI 和腦機接口就像一個橋的兩邊,二者正在相向而行。眼下,彭雷正在探索大模型為腦機帶來的新路徑。

          小米集團人工智能實驗室主任,NLP 首席科學家王斌則從手機的場景作出預判,他認為,Sora 的出現可能會讓「AI+手機」催生新的形態,一個昂貴、笨重的攝像頭可能不再被需要,類似 Sora 一樣的軟件會在一定程度替代昂貴的攝像頭。并且,在他看來,Sora 的出現,給自動駕駛帶來了新的可能性,這是當前自動駕駛公司都在跟進的新方向。

          此外,傳統領域也正在經歷 AI 的變革,圖靈機器人創始人俞志晨介紹了教育領域,AI 帶來的「雙師」模式正在打通校內外的新型教育。

          如果說 2023 年是大模型出圈的第一年,2024 年則是大模型在各行各業落地的產業年。對于不斷進化的 AI 變革,亞布力論壇數字前沿技術委員會主席、亞信聯合創始人田溯寧提出了一個有趣的猜想,他表示:「現在的 AI 技術帶給我們很多可能性,如果說工業革命解決物質生活的極大豐富,這場 AI 革命是不是要解決生命情感和生命質量的豐富多彩?」

          對于 2024 年 AI 落地的方向,五位嘉賓作出了探討,以下是圓桌內容節選,由極客公園整理。

          2024 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年會「AI 專題」現場,從左至右分別是:田溯寧、葉軍、王斌、彭雷、俞志晨|圖片來源:亞布力企業家論壇

           

          01 如何理解當前的 AI 時刻 

          田溯寧:這段時間,AI 技術變革不斷讓我們感到沖擊。大家怎么定義這場變革?

          葉軍:我覺得是一場類似于電力革命的一個新時代開啟的分界線。除了不斷改進釘釘的體驗,最近我們在做一個戰略性新方向,要讓釘釘成為一個 AI 助手的創作平臺,這是我們最近在做的事情。

          王斌:我是一個積極的 AI 擁抱者,我認為 AI 是一個極其變革性的東西,特別是大模型的出現,使得 AI 可能會成為整個社會的基礎設施,類似于電力革命,會重塑很多行業原有的東西。

          彭雷:2021 年,我決定做腦機接口這件事情,聽上去好像跟 AI 沒有直接關系,但實際上絕對在一個路徑上。我之前打過一個比方,AI 跟腦機其實是一個橋的兩邊,正在相向而行。超大的數據訓練出 AI(大模型),讓它盡可能像人,但腦機接口其實是在嘗試將人的大腦通過電機解碼,讓它的信號跟模式能夠被程序所解讀,所以兩者是一個相向而行的過程。AI 一定是范式變化的東西,下一波也許就是腦機或者碳基跟硅基融合,我們正做一些預研,這是我處在這個賽道來看 AI 這件事情(的視角)。

           

          俞志晨:人工智能過去六七十年的發展,我認為有兩個路線,一個是顛覆人類,另一個是輔助人類,現在做的事情更多是希望能夠輔助人類,讓人變得更強、更有效率。

          田溯寧:過去,從互聯網建設到互聯網應用,改變從電子商務到游戲的日常生活,基本花了十多年的時間。從 PC 互聯網到移動互聯網用了將近五年。AI 從今天的出現、行業地位的確定,到改變生活應用,大家覺得會需要多長時間?會以怎樣的速度迭代?

          葉軍:我感覺速度會比之前更快一些,因為 AI 本身進步速度非???,易用性又非常好。如果把 AI 的基礎能力比喻成電力,其實難的不是使用電力,難的是創造出使用各種電力的工具——燈泡、微波爐、冰箱等等,這個周期可能會非常長。

          如果把 AI 跟原有各個產業進行結合,每個產業其實都得做一些重構,這個時間或長或短,總體來說我認為時間不會比以前更長,比過去速度快很多。

          王斌:我講講我對技術大概的判斷,因為最近新聞比較多,天天科技革命,日日文藝復興,每天都很焦慮,技術的變化確實比較大。

          近日,OpenAI 推出人工智能文生視頻大模型 Sora,引起廣泛關注|圖片來源:視覺中國

          大模型技術出現可能也就發生在六七年前,特別是 Google 的 Transformer 出來之后,大家圍繞這個方向做不同的探索。真正到應用可能就是指 ChatGPT,算下來,2017—2022 年,花了 5 年時間?,F在都是在技術上做一些更新迭代,可能不如 ChatGPT 剛出來所體現出的那么大迭代,所以一個大的變革再加上一些小變革這個趨勢還會不斷發展。

          大家覺得現有算力和數據加上去,還是會有一個大的提升,至少目前在大家的探索當中還沒有發現 scaling law 縮放定理失效,所以大家還是沿著加大算力、加大數據再攀高峰,技術變革可能還是這樣去漲。

          但總是有止境,隨著數據規模再增大,技術變化可能就變成一個邊際(遞減)效應,需要從另外一個角度突破,也就是模型。

          彭雷:我覺得迭代速度首先毋庸置疑,每次范式變化速度都比之前快,我認為至少快一倍。當年 Web2.0 那一波,3G、5G 這一波,應用滲透速度肯定遠遠比現在慢,包括云計算也是這樣。

          所以大的范式變化,很多行業發展都有一個所謂的規模效應,指數級增長到了某一個臨界點之后,增長速度可能會出現得非???,前一秒鐘還在討論 GPT4 到底像不像人,4.1 版本就遠遠把人甩在后面一百倍了,會有這種爆發式增長的機會,這也是之前討論所謂「奇點」到底什么時候到。

          我們對于 AGI 的定義可能會很不一樣,其實我一直很期待 AGI 會問我的第一個問題是什么,我知道那個時候「奇點」就到了。

          俞志晨:從產業發展來看,整個芯片端已經符合摩爾定律,節奏可能略快一些,大模型有一個叫算力成本,其實比摩爾定律還要更快,迭代速度會更快。

           

          田溯寧:AI 可以做到主動向「你」提問題,怎么理解這個時刻?

          葉軍:現在都是我們提問題給 AI,你輸入它輸出。未來,當你打開計算機或者沒有打開時,它可能自己打開了,覺得需要跟你做一次溝通、談心,這可能是(AGI 的)另外一個里程碑,AI 可以自己下判斷,有自主涌現的智慧,從技術上我認為這個階段一定會到來。

          彭雷:它現在是一個 token in 和 token out 的邏輯,其實就是 Transformer 架構是一個 sequence in、sequence out 的邏輯,我把一個字節傳進去,它通過模型來算,回答你什么(內容)最符合概率優化的邏輯,本質上就是這個意思,一定要你先發一個內容它才會回答你。

          但隨著我們喂給它的內容越來越多,比如現在在釘釘場景里面,如果企業的私有化數據——稅務、財務、業務、人事數據全部在里面,(AI)完全可以從中間發現一些問題來問我,早上起來打開釘釘(AI 對我說的)第一句話就是昨天有哥們沒打卡,這個就是很簡單的應用場景,它有一些意識。就像《鋼鐵俠》里的賈維斯一樣的,鋼鐵俠跟它互動的時候,很多時候是賈維斯先告訴他的,不是他去問它的,賈維斯先告訴鋼鐵俠后方有危險,這些其實就是慢慢開始有「自我」的一些表現。

          王斌:主動智能也是大家努力的方向,但是主動智能本身這個形式早就有了,比如給你彈個廣告其實也算是主動的,它可能知道你想買這方面的東西。只是要做到完全了解你的主動智能,給你發出靈魂一問,可能還需要時間。大家都在朝這個方向努力。

           

          02 AI+不同的應用場景,會帶來哪些變化

          AI+協同辦公

          田溯寧:葉軍,釘釘作為國民級協同工具,AI+釘釘的進展也很徹底,你覺得 AI+辦公場景會發生什么變化?

          葉軍:從釘釘的角度,AI+協同辦公,現在已經有很多企業在用了,各種工作崗位上 HR、財務、設計師、開發工程師等等,他們用工具去完成任務的效率被極大地提升了,通過智能化+工具,實現了「所想即所得」。

          之所以效率提高,是因為處理任何一件事情,從分解任務、計劃任務到最后的執行任務,這三套體系都因為 AI 的出現發生了巨大的變革。

          先說交互,原來用軟件,用戶要問在哪個菜單點擊哪個位置,接下來再轉到什么位置,這里也誕生了「用戶體驗」這個學科,讓用戶能最簡單地一鍵能找到功能。但當前的 AI 技術出現以后,交互會從原來純粹的 GUI(圖形交互界面)到引入一個新的模式叫 LUI(語言交互界面),釘釘在交互層面會變得完全不一樣。

          第二,接到任務以后,怎么做批量分解和籌劃,也發生了改變。不需要自上而下統籌規劃,AI 會自動幫你計劃,AI 知道誰適合干什么,哪個子系統適合干什么。

          第三個變化是在執行這一階段。AI 在執行任務時需要注意,并不是所有場景都需要超級大模型的規模,有時反而鼓勵更多行業小模型、專屬模型的出現,可以幫 AI 把執行任務這件事變得非常確定,無論什么樣的指令進去,它最后做的動作一定是你指定范圍內的一個動作。某種程度上,AI 在像釘釘這樣具有場景、數據的體系面前,它的執行會有相當的確定性,這個確定性會消解掉大模型的幻覺,這是我們最近一年多實踐得出的。這里可以發展的空間非常大。

          2023 年 9 月 9 日,杭州鳳起路地鐵站一堵墻面以釘釘 AI 的海報記錄亞運點滴。|圖片來源:視覺中國

          田溯寧:AI 在協同辦公領域的這三個變革,也對數據提出了新要求。有觀眾問,釘釘軟件將來跟稅務金四金五(金稅四期、五期指的是,企業信息聯網核查系統)是不是互通呢?

          葉軍:對,因為現在很多中小企業用釘釘,很多老板要求數據跟金四系統直接串起來,而且金四以后,全是電子發票,理論上提不提交都已經在了。

          釘釘做的所有事情肯定符合企業管理者的安全框架,沒有指令不會做,要求打通我們也可以打通。尤其有了 AI 以后,電子合同、電子發票是趨勢,流通速度和辦公效率會極大提升,當然,我們也更加重視數據安全跟隱私(保護),因為安全是底線。

           

          AI+手機

          田溯寧:王斌,AI 手機現在是一個很火的概念,你覺得手機加上像你 AI 實驗室的成果會長成什么樣?

          王斌:從技術和產品結合的角度去想,手機可能有幾個方面的變化。

          第一,交互方式會變成多模態,除了文字,還包括聲音等形式。多模態信息其實更能讓手機理解你所處的環境,作出更合理的回復、響應或者是推薦等,交互方式會進一步人性化,更像人。

          第二個,在入口上,也跟現有方式有所變化。AI 能力可能會變成手機的一個基本能力,一個操作系統層面的東西,這樣能夠支撐更多的開發者或者生態一起開發各種各樣的應用。在這方面,需要一些時間來判斷,(AI 帶來的)流量入口到底是屬于手機廠商還是 APP 廠商,還是屬于大模型。

          第三個,有可能造成手機形態本身的變化。AI 其實不只是大語言模型,還有文生圖、文生視頻等模型。隨著 AI 能力越來越強,像手機里高配的攝像頭等硬件能力,可以通過 AI 來實現。以后的手機可能不需要很高級的、昂貴且笨重的攝像頭,一個普通攝像頭就能拍出大片的效果,通過軟件的能力完全可以還原真實場景。

           

          AI+醫療

          田溯寧:彭雷你覺得呢?AI+腦虎科技的應用,會是什么樣的?

          彭雷:本質上我們做的算是醫療器械,所以在研發過程中,其實有很多 AI 可以賦能的地方。舉個例子,像現在我們解碼植入電機之后,可以采集到一個人十幾個或者上百個神經元放電信號。過去解碼方式其實是非連續解碼,解碼結果只是說能夠控制機械臂前進后退、左右兩個自由度,但大模型之后,我們也在探索,其實是可以做多模態的一些解碼。

          比方說患者采集了一百個神經元放電,讓他去想象控制機械臂,但同時它也可以把視覺跟聲音信號與腦電信號做多模態疊加,疊加之后輸出結果可能是連續的、多模態的一個結果,這方面比較前沿,目前停留在科研階段。

           

          AI+教育

          田溯寧:志晨,你們行業會怎么應用 AI?

          俞志晨:我覺得人工智能在教育領域的賦能和結合會是一個很大的話題?;谶@個背景講講我們做的兩個方向,一個是家庭,一個是進校。

          人工智能賦能家庭教育,目前來講發展比較快。

          進校方面,我們開發了一個專門面向教育的大模型,從助學、助教、助管、助演等幾個緯度,幫助學生和老師做教學效率提升。在課堂里面,我們在一些試點學校里面打造「雙師」,一個真的老師,一個是 AI 助教,未來他們上課的時候,一個真正的老師講課,同時有一個 AI 助教配合老師做一些記錄、分析、反饋,課后也可以通過各種載體,比如電視、手機、智能硬件機器人、臺燈等做一些場景的賦能和解決,讓教育能夠在學校和家庭端打通。

           

          AI+自動駕駛

          田溯寧:有觀眾提問,這波 AI 會給自動駕駛帶來怎樣的影響?

          王斌:自動駕駛這些年可能有很多條路徑,大模型出來之后,可能會產生一條路徑,包括特斯拉也在試。其實就從 Sora 說起,Sora 能夠生成很真實的視頻,其實自動駕駛很缺仿真數據,你不可能車去撞了以后再去調算法,對自動駕駛來說仿真駕駛是非常重要的,仿真的越真實,越把各種場景都能夠調通,對自動駕駛現有算法提升非常高。

          所以自動駕駛公司都在走這條路,怎么利用大模型生成數據來還原各種駕駛場景,從而能夠快速進行自動駕駛的迭代,如果這一步做好的話會比現有水平高很多。

          現在我們都是路采數據,各種限制太大,大模型生成東西其實是可以為各行各業服務的,所以你也可以認為大模型是非常好的數據生成引擎,這一塊我覺得自動駕駛會帶來非常重要的影響,所以現在所有公司都在投入這方面去做相關工作。

           

          03 腦洞大開,暢想 AI 的未來 

          田溯寧:看到 Sora 能把形象完全生成出來,未來也許可以用它做一個電影,把當時跟女朋友談戀愛的故事還原?,F在的AI技術帶給我們很多可能性,如果說工業革命解決物質生活的極大豐富,這場 AI 革命是不是要解決生命情感和生命質量的豐富多彩?大家對 AI 在未來的發展有哪些暢想?

          葉軍:我覺得像人類在數字世界永生,是可以做到的。把我這一生的經歷、所見所聞訓練成一個數字化的分身,未來有人突然想跟我聊天,掃一下我的碼就真的可以跟我聊天,只是大模型的技術成熟還需要時間,來解決好幻覺等問題。

          王斌:ChatGPT 發布之后,我第一時間讓它幫我證明一下勾股定理,結果它的證明是錯誤的,但是思路非常新奇。這是一個幾何題,我從來不會用數學歸納法來證明,它雖然錯了,但是思路很清晰,讓我覺得 AI 或者大模型可能對整個科學發展有極大的推動力,加速科學發展。大家形象地開玩笑,跟 ChatGPT 聊天搞幾個物理定律出來玩玩。

          俞志晨:硅基的這種生命指數級增長,可能最終結局有兩個大方向,一個是物理實體的人形機器人,一個是虛擬形態的機器人——AI 數字人,未來可能對人類自身帶來一個群體智能的提升。

           

          田溯寧:彭雷,從你的專業角度看這個問題,腦袋里加一個東西而不需要背唐詩宋詞,就能夠把中國所有的偉大古典文學都能記下來,AI 會不會推動這樣的事情發生?

          彭雷:這是一個美好愿望。腦機接口目前還是處于剛剛起步的階段,大腦有 800 億個神經元,本質上講,人的所有思維、意識、記憶、情感其實都是腦信號放電的一種模式而已。大模型通過調參之后的模型庫是一樣的邏輯,唯一的區別是芯片不能改變物理結構,而大腦神經的突觸連接在實時變化,就像我們現在在說話,其實是每個人腦信號在不斷放電,在座各位聽眾也是在放電。

          但我們其實對大腦的很多生存原理完全沒有了解,不知道如何工作,更談不上如何調控它。目前,腦機的應用還是在醫學層面上針對一些絕癥、重癥的患者,比如帕金森患者,手抖得很嚴重,通過刺激患者大腦某個區域能夠讓他立刻不抖。

          加拿大腦機接口技術實驗成真,給嚴重殘疾人士帶去希望 | 圖片來源:視覺中國

          但像剛才說的,我們什么時候可以通過腦機直接把一些知識、記憶、情感直接傳遞到另外一個人,我自己覺得還是 15 年以后的事情。

          王斌:關于人工智能和腦科學怎么互相促進,我在一些大模型的腦暴會上,感受到腦科學的研究者們對大模型出現感到非常興奮,他們認為大模型其實是在印證腦科學的一些想法,反過來推動腦科學的。

          人工智能發展也一直有兩條路線,一種就是把人腦搞清楚來模擬人腦,還有一條就是通過計算的方式來做,但第一條路線確實比較難,因為對人的理解進展沒有那么快,但是大模型出現之后,這之間好像架起了一個橋梁,重新使得這兩條路線有融合的可能性,所以這是一個比較偉大的事情。

          彭雷:是的,為什么馬斯克做 Neuralink?他說我們現在技術演進就是在硅基里面的那些交互,Web1.0、Web2.0、軟件算法、SaaS 所有的交互,最終它的增長速度一定會受限于終極速度,也就是人跟 AI 交互速度。

          圖片來源:視覺中國

          BCI 的定義是要解決人跟 AI 交互速度問題,像現在我們兩個說話,一分鐘最多說 120 個字,但實際上如果我的思維形成語言再傳遞給你,中間經過了抽象、提煉、表達、你聽到、再吸收的過程。如果有朝一日能跳過中間環節,思維和思維直接傳遞,會真正提升帶寬。只不過這個東西還很遠,也許很快就能組合出來,但也許更長時間,目標和方向是為了打開大腦跟 AI 連接通道的速度問題,這是他的想法。

          田溯寧:植入腦機接口是什么樣的?

          彭雷:先切開你的頭皮,然后去掉一小塊顱骨,再將一個跟頭發絲還細十幾倍的一根細絲,插入你的大腦皮層三個毫米左右,連上了一個植入體,相當于一個硬幣大的東西,用這塊東西替補掉那塊顱骨,再把皮膚蓋回去,整個設備完全在皮下,看不出來。

          田溯寧:十年之后咱們在這兒開會有一波人腦袋上戴著天線,是一群更聰明的人?

          彭雷:你可以理解埋了一個 Apple Watch 在腦袋里,它上面有很細的線插到大腦皮層連到你的神經元,神經元一放電它就知道了,把信號通過無線傳出來。

          田溯寧:這確實是腦洞大開,那你自己準備試一試嗎?

          彭雷:我肯定試,我不會是第一個,但我肯定有這個計劃,等技術再足夠成熟。

          田溯寧:人類創新探險都是這樣,我前一段時間看大航海時代,那時候葡萄牙人、西班牙人根本不知道遠處是什么,沒有什么指南針,基本上去(探險)的 70%—80% 人都會死掉,有的被人吃掉,有的人感染了各種各樣的疾病去世,但是正是這些人發現新大陸,后來的人才知道工業革命的關鍵意義。之所以今天有這么好的物資生活,也是因為當時那群探索者把自己的精力全部投入進去。

           

          最新文章

          極客公園

          用極客視角,追蹤你不可錯過的科技圈.

          極客之選

          新鮮、有趣的硬件產品,第一時間為你呈現。

          張鵬科技商業觀察

          聊科技,談商業。

        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,美女禁区a级全片免费观看,一个人看的www视频免费下载,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码不99

          1. <ruby id="2nt17"><table id="2nt17"></table></ruby><listing id="2nt17"><thead id="2nt17"></thead></listing>
            <ruby id="2nt17"><table id="2nt17"></table></ruby>
            <strong id="2nt17"></strong>
            <li id="2nt17"></li>